劍潭古寺今昔
劍潭古寺最早的名稱為觀音寺,寺廟的淵源,俗傳係厦門僧人華榮和尚,於明末崇禎年初,自普陀山迎奉一座送子觀音佛像來台,於今劍潭山下停駐後,逐漸募款和信眾香火累積所建。歷經明末草萊、清初開墾、清末香火、大正重建、昭和遷移、光復後公與私的供養問題,至今之財團法人時期等。寺廟原址位於台北盆地河運時代的要衝,也是舊基隆河匯入淡水河,濱河山麓處,劍潭,故通稱為劍潭寺,和今定名的劍潭古寺。
劍潭之名,可能從清朝時基層社會,和晚近政權上肯定「反清復明」意識之延伸有關。也可能與台灣其他地區,許多明鄭傳說和地名類似。劍潭,此處的傳說大抵是,鄭成功或遣其部屬移軍至此,部隊遭河中魚精之亂,為鎮煞或擲劍或墬劍於此,該劍於河中日久生靈,散發光芒,後人故稱之為劍潭。
滄海桑田,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,由七星山南來的稜線,於今圓山處沒入台北「湖」,凸出河濱的岬角,可能就是河運交通輻湊之處,推測除北岸芝蘭堡山仔腳、南岸大龍峒、下埤頭等在地信眾外,還有路過於此的內湖、錫口、南港、水返港,甚至八堵、暖暖、四腳亭、瑞芳等的河運商旅,性質可能與今關渡口兩岸的古寺廟地位相當。而日治時期,今中山北路新闢和圓山神社地利之便,更成為紳商俗眾加持,香火鼎盛的寺宇。
這座老寺宇,原始供奉的送子觀音座像,現在雖然不再置於新址主供位置,但還好,至今仍保留於寺中。連同情乾隆時代的大供桌等舊物等,被視為古寺的鎮寺之寶。從觀音寺、劍潭寺,劍潭古寺一路走來,在佛教的角度,該寺被歸類為禪宗曹洞派。但傳統中,祈求送子觀音或所謂註生娘娘的俗人信眾,可能居信仰中很大的部分。而目前主供的釋佛,據說應是遷建後,因應部分信徒的意念,慢慢累成的慣俗。
光復後至今,70餘年來,由原劍潭舊址遷移後,寺宇的管理和「歸屬」也發生很大的變化。社會上有所謂公廟與私廟之議,唯由目前在寺後可查的碑石銘刻中略見,至少日治中期以前,這座古寺宇比較上,是大眾共同的信仰所在,而非緣因於個人。石碑也證明,舊廟址處也是清代官方公告法律禁令的處所。
300多年累積信眾的認同和奉獻,也使這座寺宇以往和現在,都有著龐大的信譽、建物和田產。昭和的搬遷,為了撫慰信眾的情感,日本當局還無償提供官方土地,擇今內湖西湖,和中山區竹子林山邊官地,以供重建之用(今寺址土地大部分為市政府和國產局繼承日產而所有)。該處與原址同樣濱臨基隆河,有著舊寺類似的風水環境。如果不是原址和今處,經過70年水運型態,和陸路交通動線的變化,想必今人還可見當時遷址時,對地理環境抉擇的慎重。
議遷之時,台北富商貴族,鹿港辜氏頭人,是其中出名的主其事者之一,從此他和他的後人,也成為日後寺宇決事的關鍵,甚至幾近唯一的力量。如今看來,以辜氏當時的地位,願領銜參與其中,足見儘管當時為類似強迫搬遷,但事件本身,依然受到政府和社會相當的尊重與支持。不過多年後來看,即使遷移的距離,於今衡量只約二公里遠,但是信眾的熱誠和性質,在其間,應已經歷起很大的變化。
原來的信眾漠視,可能使近似世襲的管理人之影響力越來越大,因此寺宇性質上,慢慢由公眾的寺宇轉變為類似管理人,和住持掌握的「私廟」。這個議題,近來又因為龐大寺產的增值,產生歸屬及管理的問題,而越來越受矚目,也為這座不需新信眾奉獻,本身擁有大量地產的歷史建築,暗藏紛爭和危機。
撇開管理上的爭議。本質上,現址寺宇雖然不全然為古物構成,可是散見於倉庫和西側園區,甚至廣場地下還埋沒的舊構件,可以看出日治大正昭和年間,那一代台灣寺廟的習俗,以及動亂中國下,當時厦門唐山師父的石雕與木作風格。
所以,儘管寺宇的外來香火已不似昔往,但由「古寺、劍潭、遷移」等所豎立的意念,已成台灣北部開發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此部分可能早已超越宗教的信仰本身,而且是現在與未來社會,承續傳統,文化塑造的一部分。或者至少為官方所謂觀光休閒停點地圖上的一個紅點。
地區導覽
台北-台北市-中山區-大直
參考座標
劍潭寺805巷口 TWD67 305065 2775550 WGS84 N25 05.121 E121 33.254
劍潭寺處 TWD67 305228 2775653 WGS84 N25 05.176 E121 33.351
查閱地圖
上河 五萬北島 P05-9N 十萬道路 P03-7L
參考閱讀:劍潭古寺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