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-12-25

八里鄉導覽


以前,就在二十餘年前,到淡水遊玩的旅客,在逛完夜市、玩戲海濱後,如果還有空檔,會隨興買張渡船票,擺渡到八里渡船頭,只聽說那裡有好吃的東西。渡船街是當時對八里的印象,這個老聚落,雖然是八里最早見諸史籍的地方,但並不是八里鄉的全部。

考古上,八里、淡水都有十三行文化層出土,也皆曾是凱達格蘭的聚落。但漢人開墾史上,南岸八里,比北岸淡水開發的早,天后宮是今存的事證之一。當時的地名稱為「八里坌」,河岸上的山,稱為「八里坌山」。直至十九世紀中葉,滬尾由漁村到街市,一路奔騰,將老兄弟遠遠甩在後頭。約在這時,當大夥從河對岸、艋舺或大稻埕的角度,看同樣一座山時,那座猶如觀音臥形的山,變成了觀音山。

八里鄉,現在是台北縣所轄的一處鄉行政區。公路交通發達前,河岸地帶靠著幾處渡船頭,與淡水往來,行政上一杜歸屬淡水街管轄。舊淡水線鐵路,是八里居民進台北城的通路。獅子頭路障削除,關渡大橋通車兩度改變八里的發展。舊時大部分的渡船頭,除渡船頭街與淡水舊漁港現維持外,全部停擺。

現在的八里是由十個村里組成,龍源、米倉、大崁、埤頭、舊城、訊塘、頂罟、下罟、荖阡、長坑。分別代表頂寮、龍形、烏山頭、米倉、牛寮埔、渡船頭、西門、大崁腳、赤土崎、大崛湖、挖子尾、埤子頭、舊城、十三行、十三行口、訊塘埔、下罟子、長道坑、荖阡坑、楓櫃斗湖等傳統地域地名。

相對於淡水的老街、河岸和漁人碼頭,八里現在以「八里左岸」往上連結經挖子尾,到十三行博物館,往下走淡水河濱單車道,經米倉、龍形、關渡大橋,再串聯至二重疏洪道等景觀最紅。泥灘地變景區,污水處理廠址變十三行博物館、文化公園,這些已成了八里最新的形象。

地質學上歸納為大屯火山群一員的觀音山,日據時期,曾計畫與草山、七星山等,設立國立公園。惜未及完成。光復後設立觀音山風景區,但偏重五股方面的寺廟及好漢坡,近淡水河一面的山坡,因風水好,遂成為大台人的絕佳陰宅所在。產於本山區的觀音山石,因質地細密,八里人從墓碑起家,走進石雕的領域。

如今從八里的角度再看觀音山,大家開始寄望於,牛寮埔、荖阡坑的果園,綠竹筍以及賞鷹季,和未來的觀音山纜車道。另外,淡水河口南岸新建的台北國際港,八里到新店貫穿觀音山的快速道路,都在進行。大家都在期待,這些大型建設完成後,八里會往哪個方向走。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