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,通常反應一個世代的精神或企圖
改制為直轄的台南市,未來下級行政區難免會面臨重分重劃的問題,原地名的改變,和新的地名的取捨,一定會是個討論,甚至是爭論的議題。但是,什麼樣的思維,偏好什麼樣的根源,什麼樣的根源,採用什麼樣的地名。
所以,有關地名的取用和原則,不妨現在就開始先來談談!
地名,很有趣。有些地名,固然有期淵源和歷史,但是不同世代、不同價值觀的人,總覺得不妥、不雅,甚至自己不順,或在地之「落後」,都也怪罪和質疑地名。
例如,高雄大寮。大寮,以「國語」和台語發音,類似「大賠錢」、「大了錢」之意,所以過去設立工業區時,命名為「大發工業區」,而不是「大寮工業區」。台南楠西的「鳳梨宅」,鳳梨事業退燒後,居民認為地名似乎是「事業做旺了,就被『拿』去」之意味,越說越不順,所以後來有機會,改名為「照興村」。
事實上,地名通常反應一個世代的精神或企圖。要銜接、延續、復造、開創那個時代、世代的精髓和神情,那就創造、取用那個世代、時代形式的地名。
例如,北越統一南越之後,將數個世代沿用的「西貢」改為「胡志明市」,他們要說明和紀念什麼呢?新地名很清楚的說了!。
在台灣,國民黨蔣介石退敗來台後企圖再起,於「宮殿、後花園和別宮」選定士林和草山之上之後,遂將草山改名為「陽明山」。這是因為他,或者是他的策士們認為,「王陽明哲學和精神」是可以用來治國,和倡導下屬官僚,以及規範國民、教育新國民的生活方式的準則的精神。
而,明鄭和清代之際的台灣,受到政治道統的影響,有權者或官員偏好將許多台灣的「新領域」以教化的心態命名。例如,善化、新化、開化、歸化、歸仁、歸來、依仁等等。就好比在原住民,人的身上,是「番類非人類」的身上,再分有「熟番」、「化番」和「生番」等的思維一樣。
相對於那麼「有學問的、强加於人道的觀念的士人階級」,在親手墾植土地的人的方面,地名上,則隨遇地稱呼所在為為「寮」、「宅」、「坑」、「大樹下」、「土地公坑」、「廟前」等。
至於,重在投資於墾地,回報於土地的地主階級,則偏好的是「公館」、「股」、「分」、「鬮」等。可以說,思維、位置或者是政治社會上的企圖心、想望或者是生活的態度,決定地名的方向。
當前台灣幾個直轄市,尤其是新北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和高雄市,都可能面臨行政區重組和劃分的問題。地名免不了有新的考量。
我們生活在台南,當然,目前我們生活的重心地區,可能將有新的行政區劃分,和地名取捨。這就是有權者的市長,和有討論權的議會諸公等,必須衡量和探討的重心了!
請注意,無論如何,過去的、現在的地名,在人類歷史上,都只會是個「過客」,不會是永遠都會存在的和運用的。現在的台南,據說,曾經是「大員」,曾經是「台灣縣」,轄屬之下的大部分地區,也曾經是「萬年」、「鳳山」和「諸羅」、「嘉義」、「鹽水港廳」等的故地。
過去的名稱和區劃歸屬,當然可以是未來改變時的重要的參考,但不是絕不能改變、或拒絕改變的內涵。主政者和有權者,想要銜接、延續、復造、開創那個時代、世代的精髓和神情,那就創造、取用那個世代、時代形式的地名,劃分什麼樣的新行政區。
至於,政客們在意的選票區和經營區,那更可說是「枝節末梢」了!對比於世代、時間、價值和生活方式。我們更必須克服這樣的「私念」!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