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1-23

乞丐撿到鱟,無錢又無竈


鱟,在現代的海岸環境下,已日漸稀少。牠原本是遍及台海海岸泥灘地地帶的水生生物。從還流傳的俗諺,和台灣傳統日用品命名意義中可以了解,這種生物,是舊時代台海海岸居民的食物,食後之遺殼,也是日常的工具之一。

事實上,鱟,這種被現代人稱為活化石的生物,其瓢狀或是軍盔狀的軀殼內,肉體部分只佔很少的比例。但是,從一句口傳的俗諺來推斷,鱟,其肉質或口感應該還算精美的。


台海較常看見鱟魚的金門,至今還流傳一句俗諺。所謂,「乞丐撿到鱟,無錢又無竈」。老金門人的俗諺形容,身無一物的乞丐,即使撿到鱟,這種美食材料,雖算有幸,但因無錢請人代烹,也無竈自烹,最終還是無緣食用美味。

台灣雲嘉南地區海岸的泥灘地,早年應該也是這種生物普遍存在的地區之一。或許早年的原居民族,是慣常食用這種生物,並且善用其留存的軀殼,以作為日常生活盛水工具的。

具所知,現在台南地區的居民,對日常生活用品盛水水瓢之稱呼,是「閩南音」的「鱟殼仔」的音辭。合理推論,應是使用鱟的外殼,作為工具的象徵,也是鱟魚被廣泛食用的殘餘痕跡。

離海域較遠的平原或山區,用以盛水的器材,是利用瓢瓜類之外殼,所以俗稱為「瓢」,如同「鱟殼仔」,都是作為生活中盛水之用的。

中文中的瓢,是盛水之具,台語中的「鱟殼仔」也是盛水之具。古之人「利用厚生」,鱟之肉、殼,和瓢瓜之內肉和外皮等,都是初級食物,和初級生活工具的來源。

現代,人類生活無限擴張,逼使鱟的生存環境惡化,鱟,已經成為稀有生物之一了。老實說,現代人大魚大肉,龍蝦鮪魚,若還覬覦鱟肉的美味,就有點那個了…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