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澤簡週邊冬候鳥族群探勘紀錄
2006-11-16 / 陰曆九月二十六日 / 立冬後第九天 / 週四 / 晨雨午前轉多雲至晴
亞洲北部的水鳥,選擇台灣東北部的水澤帶,為寒冬季為居所,想或必也同於人類生活經驗一般,有各族群內累積傳承的生存智慧,而且世世代代流傳。
曾閱覽過一本1874年日本人樺山資紀(日本台灣第一任總督)探勘噶瑪蘭,名為「蘇澳行」的翻譯書稿。記載其內幾次小舟經水路,拜訪噶瑪蘭、利澤簡居處,筆記描述原住民的狀態很多。此念頭,促人注意今日蘭陽的水澤、河域和居民的生活狀況,遙想百餘年來可能的傳承。
本日,選擇在雨天拜訪利澤、五十二甲和流流、新店,還有濕地等水澤帶,主要在探訪冬候水鳥。可是噶瑪蘭的氣息,很奇怪,一直令我揮之不去。看到鴨母船小舟,想起艨甲獨木舟,看到民居住宅,繼而拜訪噶瑪蘭家屋…,以下是探勘紀實。
0825:國道5號羅東交流道下,這裡行政區為五結鄉三結地區,休耕水田和家屋間雜,只有鷺科和大卷尾類屬會在此活動。南行側車道迄台7丙線左轉。
0837:冬山河親水公園路口,這幾年隨這裡的名氣和訪客,沿途商店、家屋和民宿指標已把四周的水田包圍起來了!
0840:利澤簡老社區的開漳聖王廟,探討此區人文歷史的好地方,剛好位於農會分部前,老地方哦!聽說有時會舉辦傳統的「走尪」節慶。但此地不在本日計畫中,直接迴轉進入五十二甲水田沼澤地帶。
0845:五十二甲橋,五十二甲福德廟,廟碑「利澤簡堡福德廟五十二甲」,橋下水流即為五十二甲溼地排水線,稱五股排水幹線,水系可源自蘇澳龍德里,隆恩和區界地區。所謂利澤簡或五十二甲賞鳥,較集中的賞鳥便地帶,由此處開始。
0850:排水閘門外停靠者一艄鴨母船,扁扁舟身,淺藍色塗裝,雖然可以看出是強化FRP製作,可是實用性的造型,或許前幾世代的水鳥先賢們,早已列為防範的標地。
0900:加油站候小路口,右邊可見親水公園前紅色的利澤簡大橋跨距橋身,水田內到處都是小水鴨,數數百,紅冠水雞,白冠水雞、濱鷸、東方環頸鴴、高蹺鴴、大白鷺、蒼鷺,以及看來今年準備進居這裡的十餘隻花嘴鴨。不用太廢神搜尋,果然,這裡是一般遊客良好的賞鳥天堂。
0930:利澤西路五福路口,「野渡」,這裡主要觀鳥區的轉角,都豎立的指標牌。不知是誰的貢獻。這裡難得看到另一群環頸鴴不是在覓食,個體間狀似嬉戲玩耍。回頭看到的花嘴鴨,是先前的那群,這裡看得更近,約莫20隻內。
0935:續行一段,小路口。循標示左轉。6隻田鷸田埂上的定居處入禪,不一夥兒,卻被個頭較大的紅冠水雞群驅逐,田鷸似乎在不願放棄地盤的情形下,或閃躲或短暫離地高飛。難得的景象讓人留連。
0945:排水渠道T字路口,續循「野渡」鳥頭指示右轉。名為五股排水幹線的水渠,兩側盡是芒草間雜花穗較白細的甜根仔草。幾處人為空隙,坐者悠閒釣客。
0947:隆恩橋,過橋即蘇澳鎮的轄區,橋建妥於92年2月,方便行車。很好奇,沒有車輛交通前的居民,怎麼在往來於水澤各處?讓我想起1.5公里外的鴨母船小舟。
0949:即將繞過幾處新舊雜陳的民宅區,中末段左側,那座脩竹為籬的平房,黑油毯屋頂,不出奇的外觀,它參雜多少「原」素呢?每次經過這裡都這樣想。
0950:左側空地,本來想要移動了,四隻大卷尾卻在面前作秀起來了,一下飛近,一下停於草枝末梢,牠們的飛行技巧,似乎增強了護土的信心。聽說在大同鄉的某處,有幾隻牠們的同類!可是會攻擊路過的行人的。但突然冒出兩隻土狗,可能打亂牠們的算盤。
0953:舊圍籬用的竹林枝幹,突出水田中,好一幅田園風光。
1003:過區界東西路南下,見左側隆恩廟。本地區的主祀廟宇。前來之路,水田為主要景觀,近道路之前,逐漸有些建物。但水鳥的數量與建築物成反比。
1007:續行,右側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,廟口新建牌樓,看似落成不久。沒入內。
1008:為搜尋有無稀有鳥種,刻意往續往南行,大眾廟前止。大眾廟漢人開發易地常看到的象徵。留影,北反。
1011:路側,典型的舊式刺竹林包圍民宅。北望天空,一大群小水鴨盤旋飛翔,雨中背景沒有取景的意願。
1024:至成興路口,左轉為往五十二甲溼地的東岸,水澤和邊際的蘆葦叢,可惜的是間雜一些廢棄物,不想留景。
1026:成福橋,這時雨滴越來越大,紅冠水雞和濱鷸最不畏風雨,怎麼這時也不理耕農動作,持續搜尋和進食。大白鷺孤單一隻,半深水中等候獵物上門。
1031:五福橋,右轉入排水線左岸,先是驚起白腹秧雞急越小路,繼而讓蘆葦叢邊休息的水鴨急忙飛翔,根本來不及取鏡。
1036:五十二甲橋,計畫順游往流流社探探噶瑪蘭家屋建設址,越省道北行。
1042:冬山河景觀堤防南岸。這裡地域曰「青仔地」,隱藏者多家民宿。青或菁,大致上是農地綠肥植物的一種,也可能是某個年代當地的原生植物。現在還以此稱呼,滿有趣的。
1045:五股防潮堤閘門,五十二甲排水線由此匯入冬山河。右外側漁塭區,是水鳥「盜」魚的處所,不難看到常見鳥種。
1049:河堤景觀屋宇,造型特別,想必是某一項地方建設設施。只是無甚人跡。
1052:河堤上新橋建設中,好像是從羅東過高速公路連絡而來。橋墩已具。
1100:切入小路,直入流流社核心地區,名為「社尾」、「新店」。由新店路切入村莊。新店者別於舊社,也有新社,舊社之分,這種地名普遍存在台灣各地。我一直相信他們流傳更多的「原」位氣息。
1102:「若輕」,好一個自名的人文空間,竟然豎立在流流與新店社區之中。改天拜訪,今天要尋覓老民宅。
1105:新店路某號,脩竹為牆,沒錯,感覺很好,旁邊另一幢,稍是塗裝,還有些原味。
1115:噶瑪蘭的古厝,入口大葉山欖樹,已列入宜蘭縣老樹名冊,據說這是噶瑪蘭村舍的象徵,雖然已不近河水,但只距離河岸約百米之遙。過去,這是不是漁獵生活和艋舺舟船的環境呢?
1125:新建中的噶瑪蘭家屋,竹林,樹叢,水澤,水鳥,這些內在的因素沒有凸顯,但是位址中遮不了他們祖先曾生活的環境。
1130:循水道支線側路行進,道路終至。雖然就在冬山河景區之南,但是此處不是很好的環境,現代的生產和排放,已經讓親水成為一種包裝品。1245:走上噶瑪蘭橋北上,橋下冬山河有人划船,不是現代式的運動獨木舟,也不是排筏,好似鴨母船,不知其目的為何?但可以肯定,划船者不是位在休閒。取景留念。取最快的路徑,縣道196線,接上高速公路吧!
類型:探勘紀錄 地區:宜蘭五結 地點:利澤簡、五十二甲 時景:立冬十一月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
<< Home